《大江之東》—第一部‧六郡稱霸— 【文末說明】

◎關於文中的考證、竄改、自創說明◎


1、關於孫策襲盧江、攻劉繇

本篇故事起始於孫策攻打盧江,與陸氏結下血債之仇。

據記載,孫氏與陸氏的接觸可追溯到陸康與孫堅。《吳錄》有記:「廬江太守陸康從子作宜春長,為賊所攻,遣使求救於堅。堅整嚴救之。」孫堅曾賣了陸康從子一個人情,而此陸某人是誰,是一個謎。在文中假設此陸某人就是陸遜之父陸駿,遺憾未能詳述,只保留了陸駿跟陸遜講述孫堅其人的橋段。

再據《三國志》孫討逆傳與《後漢書》陸康列傳,皆記載袁術因糧草問題與陸康不合,譴孫策攻之。而陸康列傳中紀錄,孫策攻城花了兩年時間;但又根據孫討逆傳與《江表傳》所記,孫策興平元年從袁術、興平二年渡江攻劉繇,不可能在盧江耗費兩年。因而經反覆權衡,決定使用後者。故而,孫策興平元年初投袁術,約莫入秋攻打陸康,隔年興平二年春破城,再渡江會劉繇。

其間,孫策與陸遜對話一事為虛,但孫策求見陸康,陸康令主簿接待,引孫策不悅一事為真。劉勳督軍一事為虛,但破城之後袁術毀約,將盧江太守讓與劉勳一事為真。


2、關於陸氏與顧氏

關於東漢末、魏晉時代的「吳四姓」為:張、朱、陸、顧,門風依序為:文、武、忠、厚。尤以陸、顧二門,在陸遜與顧雍的帶領下,於三國時期邁入極盛。顧雍受孫權信賴,代孫權為會稽太守,之後陸遜與陸績就出仕將軍府;再者,顧雍為相十九年,接替者也是陸遜。顧陸兩家彷彿有一條隱隱約約牽連在一起的線。

據《三國志》顧雍傳記載,子顧邵「少與舅陸績齊名」,可見顧邵之母為陸績的姊姊,因此我假設陸績的大姊為顧雍正室;顧雍傳又記「權妻(邵)以策女」,陸遜傳也記載孫權以策女妻之,顧邵跟陸遜彼此為連襟,兩家姻親關係極為緊密。至於陸遜的母親顧夫人(顧雍族姐)也是我的竄改;據《吳郡陸氏春秋》的考證,陸駿娶宋氏,陸遜的母親本應是宋夫人。

基於以上設定,我更進一步假設顧雍對流亡陸氏的扶持。畢竟陸遜十二歲執掌門戶,再怎麼說都非常牽強(如果一個十二歲的小孩能在亂世當家,陸遜就真的是舉世無雙的天才,問題是他堂叔陸績才是白紙黑字記載的天才兒童),因此我認為,若有顧雍在背後協助陸氏,或許邏輯上就能說得通了。

最後,據《吳郡陸氏春秋》考證,陸康膝下四子,陸績為三子。為精簡行文,我未提陸康次子,陸績設定為幼子。


3、關於陸遜改名

《三國志》陸遜傳一開頭就寫清楚,陸遜,本名議。除了〈吳書〉,〈魏書〉、〈蜀書〉在提到陸遜時,都記載為「陸議」。究竟是陳壽筆誤懶得改?還是「陸遜」一名只在吳國通用,別國都不知道?那陸遜又是何時改名?為何改名?始終沒有答案。

有人說是陸遜為了表示謙卑自己改的;又說「遜」在古字通「孫」,是孫權為了某種理由賜名或追封;又說陸遜跟孫小妹有曖昧,孫小妹嫁劉皇叔,「遜」字就是「孫小妹走了」;甚至說因為他兒子叫「抗」,不改名不就是「抗議」……。在陸遜吧中看見同好私下的考證,推論是在石亭戰後孫權所賜,或可為一說。

在小說中,我思考許久,決定採用「遜」通「孫」一說,但跟孫權沒有什麼關係,而是陸康勸勉小兒,引用《論語》的原文罷了(剛好也能反映陸氏重儒的特色);當然,你說這註定了陸遜跟孫權糾纏不清,我也沒話說……至於陸康幫陸遜行冠,這部分情節也是虛構。


4、關於孫氏一家

《三國志》孫破虜傳記載:「堅四子:策、權、翊、匡。」而孫權還有個嫁給劉備的孫小妹,不用多提。

關於孫小妹,從善如流用了戲曲《甘露寺》中的名字「孫尚香」(我也很喜歡這個名字);而孫權的兩個弟弟,因為各自的戲分實在不多,為行文從簡,就調整併成一個弟弟孫翊。兩位弟弟的故事因此整理合併,在文中刪除孫匡迎娶曹操姪女的部分,而孫翊則「代弟」襲領烏程侯,則更可彰顯日後孫策選定繼承人時,孫翊曾是孫權的最大競爭者。(至於孫匡之孫孫秀投奔司馬氏的故事,應該不會寫到這麼久之後吧……)

而關於孫策二女一子的部分,除了在孫討逆傳中有明確記載的孫紹,兩女大孫氏與小孫氏都是我虛實參半創造的角色。大孫氏為孫晴,取文中比喻孫策是太陽之意;小孫氏為孫雲,除了文中提到的「雲泥之分」概念,還有個人私心。我非常喜歡陸遜的孫子陸雲,希望暗中點出「士龍沿用奶奶的名字」這個設定,但要寫到陸家孫子輩的故事估計不太可能……(唉)

至於孫紹、大孫氏與小孫氏何時出生,又是否皆為大喬所出,一直沒有定論。大喬嫁給孫策一年就守寡,要同時生三個孩子顯然不太可能。孫討逆傳明確紀錄的妻子只有大喬,大喬應為正室或繼室,而我為了行文從簡,採用繼室說。大喬生孫紹與小孫氏,大孫氏為已故原配所生。


5、關於孫權與周泰、呂蒙、朱然

這三個人的故事我分別做了不同程度的竄改。

《三國志》周泰傳記,周泰是九江人,不知道什麼後就跟著孫策,後來跟隨討會稽有功,孫權喜歡他就跟大哥討要,之後在孫策收服六郡山越時,周泰在宣城救了孫權一命。孫策曾「差點」被袁術封九江太守,基於這點,我假設孫策就是於此收了周泰,之後經歷如文中所修改。

據呂蒙傳記載,呂蒙雖然很早就隨姊夫鄧當追隨孫策,但直到孫權繼位才漸漸顯露頭角。文中為了強調孫權的慧眼(還有我真的很愛阿蒙),讓呂蒙提早出場,接在周泰宣城救孫權之後,讓孫權提早對呂蒙產生好印象,以至於之後孫權看見呂蒙練兵大樂,讓他升官升超快(無誤),似乎也比較有根有據?

最後是關於朱然。直到要著手寫這篇小說,我才發現朱然在孫權的生命中占著很重要的位置……。「然嘗與權同學書,結恩愛。」(《三國志》朱然傳),而且呂蒙病危時託付的後繼者也是朱然;朱然晚年病重時更受孫權厚愛。(朱然傳記:「自創業功臣疾病,權意之所鐘,呂蒙、凌統最重,然其次矣。」)關於朱然與其養父朱治的更動並不大,提起朱然純粹是一種心情問題,畢竟一開始沒想過朱然會有這麼多戲,怎知道認真寫的時候,這個青梅竹馬兼陪讀幾乎要把周泰戲分搶光,害我常常覺得周泰已經影薄了(笑)。


6、關於孫權與太史慈、劉基

三人雨中巧遇一段,全是為了增加故事性的虛構。

關於劉繇子劉基並非自創人物,雖然很多人第一個反應都是明朝的劉伯溫(笑)。《三國志》劉繇傳記:「(基)姿容美好,孫權愛敬之。」可見不但真有其人,而且還是個超級美少年。

由於我將孫策與劉繇的衝突統一併在曲阿進行,又太史慈初仕劉繇時「使慈偵視輕重」(《三國志》太史慈傳),因此虛擬了一段太史慈為斥侯,為了保護劉基在雨中巧遇孫權的喬段。下雨的場景是為了呼應日後孫權使人替劉基撐傘的紀錄:「船樓上值雷雨,權以蓋自覆,又命覆基,餘人不得也。」至於劉基曾冒死保虞翻一事,我安排替劉基取字者即為虞翻,這點於後續的故事中會提出。

太史慈為斥侯時曾與孫策短兵相接,後為孫策所用,向來是為人津津樂道的喬段。我一直覺得太史慈就這樣輕易「跟了」孫策,好像有些太過輕浮,而且還忠心守信替他收了劉繇餘眾,未免匪夷所思。在此插入一段跟孫權的交集,一方面是為了突出孫權與孫策不同的特質,也替之後太史慈與劉基歸服孫氏的戲碼先埋下一筆。


7、關於孫權與陸遜

《三國志》從陸遜二十一歲開始記載,可以說,在陸遜出仕之前,他從沒見過孫權;更別說吳主傳中提到陸遜已是建安多少年──所以,文章裡關於孫權與陸遜的互動,全部,都是掰的。

雖然是掰的,但我盡量不違背歷史大架構的發展,見縫插針,應該還OK吧?本文主角就這兩個人,不然我要怎麼辦?(愣)


8、關於聚賢會

雖然這段故事用了許多筆墨,其實根據只有《三國志》陸績傳裡一段:孫策在吳,張昭、張紘、秦松為上賓,共論四海未泰,須當用武治而平之,績年少末坐,遙大聲言曰:「昔管夷吾相齊桓公,九合諸候,一匡天下,不用兵車。孔子曰: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。今論者不務道德懷取之術,而惟尚武,績雖童蒙,竊所未安也。」昭等異焉。

這一段幾乎占了陸績傳的三分之一,可見陸績傳非常短,但他搶戲還搶滿大的,頗有跟伯言分庭抗禮的氣勢(笑)。的確我也希望用陸績這個角色來突顯孫氏與陸氏的矛盾,而聚賢會就是一個高潮點;或說分歧點。

不論對陸家人,還是孫家人,在故事中這都是一個關鍵的瞬間。

在此也故意先安排諸葛瑾的初露臉,日後於孫權的幕府中,他還會再正式登場一次,而且占著非常重要的戲分(笑)


9、關於曲義

純自創。敏銳者或許已經猜到他登場的理由了,在此就不再置喙。

我很喜歡這個角色。當初只是想設計一個來自外地的俠士,因為故事背景是江東,我就讓他來自河東(笑),於是又延伸出他祖上為晉人,善馬術之類的屬性……。在此感謝幫忙取名字的真咲叔叔,「曲」這個姓氏的由來便是古晉國,更為這個角色增添一些神秘色彩。


10、關於孫策為日,孫權為月

據《搜神記》載:孫堅夫人吳氏,孕而夢月入其懷,既而生策。及權在孕,又夢日入其懷,以告堅曰:「昔妊策,夢月入我懷,今也又夢日入我懷,何也?」堅曰:「日月者,陰陽之精,極貴之象,吾子孫其興乎!」

雖然《搜神記》的可信度不高,這故事怎麼聽都像後人攀鑿附會之詞,但確實有「孫策為月,孫權為日」之說。故事中,我刻意將之顛倒,寫成「孫策為日,孫權為月」,多次將孫策形容為太陽,並借周泰視角將孫權喻為月亮。

我將東漢末以來的亂世當作是黑夜,這點在序文中已經提點。孫策明媚風流,他的形象不應該是月亮,而是太陽;反之,孫權隱忍而後動,低調而後發的形象比較像月亮。文中孫權曾對朱然比喻人才為星斗,眾星拱月,拱的其實是在黑暗亂世中發光的月亮,而月光來自日光這點也頗有孫權承繼孫策的意味。

日月之說,雖是神怪,但不失為靈感,無意間也構成了本篇故事架構的基底──

東漢末年,亂世長夜。

孫策為日,沉沒於斯。

孫權為月,陸遜成星。

大江之東,重待黎明。



【續接——第二部‧江東新主 】


评论(8)
热度(22)